全国多地妇产、儿科迎来大整合!
近日,某县卫生健康局发布《关于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儿科搬迁到县妇幼保健院的公告》,决定将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儿科的住院、手术业务搬迁到县妇幼保健院,组建“妇女儿童医院”,实行“一院两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区)一体化管理。
公告明确,自2025年8月31日起,妇女儿童医院全面承担县人民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的门诊、住院、手术诊疗服务,提供24小时妇产科、儿科急诊,以及产前筛查、孕期管理、儿童保健等保健服务。
县人民医院仍保留妇产科和儿科门诊功能,但不再收治妇产科、儿科住院患者,同时停止住院分娩及住院手术等诊疗服务。
公开资料显示,这家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51年,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占地面积3.68万平方米,编制床位200张,实际开放床位300张。医院内设26个临床医技科室,以神经外科、骨科、微创中心、心血管内科、ICU、妇产科、儿科及急诊急救科等科室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
该县妇幼保健院是全县唯一的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属二级公立妇幼保健机构,占地面积12721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4243平方米,二期扩建住院大楼约14062平方米。该院编制床位100张,实际开放50张;人员编制57人,目前在岗职工97人。
从人口数据来看,根据该县近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全县出生人口1772人,2023年和2022年均为1619人。
据观察,此类县域妇儿医疗资源整合现象并非个例,近期已有多地推进类似调整:
8月25日,某县妇幼保健院公告称,为提升县域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将县医院妇产科、儿科、新生儿科整体搬迁至县妇幼保健院,整合成立“县总医院妇儿医院”。因改造需要,妇产科病房于2025年8月27日至9月29日暂停收治住院患者,期间相关专家及医务人员将暂驻县医院继续提供服务。门诊及其他科室照常运行。
南方某县人民医院在8月将儿科、妇产科(门诊、住院部)整合到县妇女儿童医院。
某县人民医院7月25日起停止产科住院分娩、妇科住院手术及夜间急诊等诊疗服务,由县妇幼保健院承担。
市级层面的整合也在加速。8月8日,某市妇幼保健院宣布,市中心城区总医院人民医院院区与妇幼保健院院区妇产科、儿科、新生儿科将进行全面优化整合。自2025年8月19日起,人民医院院区原有的妇产科住院分娩服务、儿科和新生儿科住院服务全面停止,仅保留门诊服务。
7月14日,某市卫生健康局发布公告,决定对某市人民医院和某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业务进行医疗及服务进行优化整合。自2025年7月15日起,将市人民医院的妇产科住院服务整合至市妇幼保健院,形成“两院一区、平台共用”模式。市人民医院保留妇科门诊,市妇幼保健院全面承担妇产科住院、急诊、门诊、保健等服务。
此外,高端产科病房也放下“高价”身段,纷纷“降价求生” 。某市第三人民医院将1500元/日的套间降至660元/日,2000元/日的套间下调至1500元/日。某县人民医院家庭化产房标间在剖宫产原价10999元基础减免1000元,顺产原价5999元基础上减免500元……
不同于基层医院的抱团取暖,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和杭州市儿童医院的整合是强强联合,组建全新的“杭州市妇幼保健院”。原吉林市妇产医院与吉林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整合为“吉林市妇幼保健院”,并加挂“吉林市妇产医院”牌子,直接获批升级为吉林市三级妇幼保健院。
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5年,全国已有超过50家医疗机构的产科业务被暂停或注销。基层产科萎缩更迫使孕产妇涌向大城市,进一步加剧医疗资源失衡。
在运营成本增加、同质化竞争严重、人口结构转型期等多重压力下,不少医院都在选择“另谋出路”。而像儿科、产科这些收益不高的科室,自然成了医院整合的重点对象。
妇科、产科、儿科在诊疗链条上存在连续性,服务对象也高度关联。合并后,医院可精简人员、共用资源,减少重复投入和床位闲置,从而提升管理效率,有效缓解此前因经济亏损、资源闲置带来的运营压力。
从成本角度分析,合并后的集中管理更具经济性。儿科、产科设备投资大且更新速度快,集中到一个平台后,设备使用率大幅提高,质量控制也更为方便,不仅降低了医院自身的运营成本,对财政和医保而言也更省钱。
合并后,检验、影像、重症监护等设备能更精准地匹配妇儿需求。医生可专注于妇儿领域,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注度也更高,进而使得急诊和手术效率显著提高,专科优势更加凸显,医疗服务质量整体提升。
针对妇儿医生的转型困境,湖南省卫健委公开回应:支持医务人员换岗工作。具体做法包括:
1、科学调整产科儿科资源,把过剩资源转移到紧缺科室(如老年科、康复科);
浙江则按照“高效、协同、集约”原则,以医共体所有成员单位为整体确定岗位数量,对行政、医师、护士等岗位分类设置。开展全员岗位公开竞聘,推动人员和岗位进行双向选择。
1、转向行政管理岗位:医院部分行政岗需要兼具医疗专业背景,妇产科、儿科医生凭借扎实的临床经验,能更好地理解医疗流程与一线需求,转型后可让管理更贴合实际工作。
2、转型为全科医生:当前专科医生相对饱和,但能提供全周期健康管理的全科医生仍显紧缺。妇产科、儿科医生可转型为全科医生,深耕女性全科、儿童全科或家庭全科领域,填补市场需求缺口。
基层医院在转型过程中,需主动调整服务定位,拓展服务链条。一方面,从单一的分娩服务转向全周期服务,拓展孕前保健、产后康复、儿童生长发育管理等业务,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另一方面,围绕妇女儿童群体,开展医美、女性私密健康管理、儿童早期潜能开发、儿童口腔美容、青少年视力养护等高附加值服务,以此提升客单价和客户黏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